梁家河思之

作者:毛永波日期:2019-11-28阅读:

梁家河是黄土高原叠皱中一个普通的小山村,也是中国所有村庄中最不普通的一个村庄。

从延安出发,沿长延高速向东北方向,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,在文安驿出口下,就是梁家河。

梁家河把她的触角向前延伸了四公里,在距离村口很远的地方设置了接待站,也叫做服务中心,这是陕北人特有的热情,也是陕北人聪明智慧的表现,狭窄的川道和曲狭的村子,根本无法驻泊那么多的车子,就让客人在川口的宽阔地带下车,再用电瓶车把大家摆渡进村,既方便了大家,也避免了汽车污染和交通拥堵。他们的电瓶车一律高档,封闭且安装着冷热双制空调。

陕北天冷,关中道吃罢槐花麦饭半个多月,这里的槐花才盛开。川道两坡的山上,开满了这种白玉珍珠一般朴素的繁华,行道树是《白杨礼赞》中的那种白杨,在山风中掀翻了叶子,露出叶子背面的那种毛绒绒的白色,对远方的客人表示欢迎。

说她普通,是因为她和陕北所有的山村一样,过去住土窑洞,今天住砖窑楼房,唱信天游;说她不普通,是因为从这里走出去了当今中国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,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将他在此地的成长经历看得非常重要和关键,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。

我无意于更多地关注领袖当年住过的那些窑洞和用过的物什,物是人非,人是物非,大都无法还原到历史开始的那头;也无意于关注领袖当年带领村民创造的业绩,那些东西,在生产力进步的历史上,只是一忽儿的功夫。我关注的是,一个十五、六岁的少年,在这里怎么形成了自己的三观,经过七年炼狱,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国最基层的党的领导干部,成熟持重的青年,从梁家河走向更广阔的空间,成为当今中国最高领导和领导集体的核心。

读书学习是第一的。多个资料显示,习近平总书记初到梁家河,带来了一箱子书,这是他爱读书的的标志;此后他住在单独的窑洞里时,老百姓经常能看到他的窑洞里灯光要亮到很晚,这是他读书的时光;在他的文章中,他提到他经常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在读书,老百姓的口碑中,他是一个爱读书的青年。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”(西汉,刘向)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读书,也是启智和思考交锋,据他自述,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,年轻的他不断思考着“生存还是毁灭”的问题,最后立下为祖国、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。

贵人相助很重要。每一个人前进的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,习近平总书记虽然生在富贵家庭,但在早在他下乡之前,他的父母就受到冲击,他属于“黑帮子女”,自然比一般年轻人遭受的磨难更多一些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坦诚地说,在他的一生中,对他帮助最大的“一是革命老前辈,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”。初到梁家河,习近平也做过“逃兵”,甚至因此在北京被“劳教”,在少年的彷徨中,曾经参加过革命的姨姨和姨夫的几句话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:“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,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?当然要靠群众!”一席话振聋发聩,拨亮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的航灯;对于信仰的追求,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拿出了迎难而上的那股子韧劲,为了加入中国共青团,他写过8份申请书,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,他先后写了10份申请书,作为当年的老支书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党介绍人,梁玉明极大地信任和支持了习近平总书记,支部同意习近平总书记入党,公社书记白光兴在任时,批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党,梁家河村领导班子换届时,梁玉明推荐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,正是这些党的基层领导人,为习近平总书记广阔的人生道路搬开了挡路的石头;1973年,习近平总书记有机会上大学,但因“黑帮子弟”身份被清华大学拒绝,1975年再次报考清华,“那时候报大学,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,全分给了延川县。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,-------。县里将我报到地区,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。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,请示学校……(习近平总书记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》)最终如愿以偿,上了大学,习近平总书记如雄鹰一般飞出了黄土高原,得以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飞翔。

为老百姓做事情是关键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做了党支部书记,成了村子里名副其实的当家人。他敢担当,能做事,总是为村里着想。在当村支书之前,他就对村里有很多规划和想法。打坝、修梯田、打井,增加粮食产量,这些他一直都在考虑,都在和社员交流。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。他到四川绵阳去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,回来以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进行研究、施工。他在知青住的院子旁边挖了一个沼气坑,用水泥打成池子,办成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,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。之后,习近平总书记在村里办了铁业社、缝纫铺、代销店,在今天看来,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作坊和便民店,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,在黄土高原交通不便的条件下,却是创举和壮举,极大地方便了群众。

有家国情怀才能赢得支持。在中国的“国家”概念中,国与家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,“以家为家、以乡为乡、以国为国、以天下为天下”(汉,《管子·牧民·六亲五法》),这就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。而代表这种情怀最高境界的追求,就是历代仁人志士念念于心、口口相传的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前一段时间再读《大学》,对修齐治平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一定是先大后小,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”;从实践论的角度讲,一定是先小后大,“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;从辩证法的角度讲,修齐治平相辅相成,交相辉映。个人的修养、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。

走一趟梁家河,思之甚多,感慨而发。读书和思考催人励志奋发,这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先决;关键时候任何人都离不开贵人相助,这是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;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是各级各层干部应有的担当,这是前进道路上的铺路基石;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,不仅仅是修行和胸襟,更是做大事情的法宝。

2019-5-12  梁家河归来